(2021年7月修订)
一、校本课程设计思想与评价的指导原则
根据马坝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更好地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根据自身特长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培育学校精品课程,逐步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
我校校本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是: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结合教师特长,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2.科学性、时代性原则。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发展趋势。
3.特色化原则。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4.高度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校本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指向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
马坝高级中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四个部分的评价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我校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纲要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三、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指标 |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
||||
4分 |
3分 |
2分 |
1分 |
||
1 |
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
课程目标明晰,反映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
课程目标清晰,基本体现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素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
课程目标基本清晰,课程内容合理,对学生发展能有一定促进 |
课程目标不明确;或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或看不出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
2 |
课程的拓展性,课程目标与省前中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
在国家课程基本要求之上进行了拓展深化,体现了本校的培养目标 |
在国家课程基本要求上有一定拓展,基本体现了本校培养目标 |
是国家课程的延伸而不是拓展,某些方面体现了省前中培养目标 |
仅仅是国家课程教学的继续,不能体现本校的培养目标 |
3 |
课程设计与校本课程改革思想、整体课程改革要求的相容性 |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本校课程改革的思想,完全符合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的要求 |
课程设计体现了课程改革思想,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基本符合,但还存在些微偏差 |
课程设计思想与校本课程改革思想有一定差异,与校本课程总体安排有些冲突 |
课程设计与校本课程思想冲突;或者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相矛盾 |
4 |
课程设计与校本课程平台设置的一致行,课程的完整性 |
是学校校本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校本课程没有交叉,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 |
符合学校校本课程模块的要求,知识体系的建构上还有所欠缺,或者存在与其他课程协调的问题 |
符合学校校本课程模块的要求,但内容结构不完整,与其他校本课程有明显交叉或冲突 |
不符合学校校本课程模块要求,或者可能会对其他校本课程目标达成有负面影响 |
5 |
课程计划的科学性、适用性 |
课程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结构清晰,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 |
课程内容选择基本科学合理、结构清晰,课程呈现基本与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 |
课程内容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的呈现不太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
课程内容结构缺乏逻辑性或完整性,与学生现阶段发展水平脱节 |
6 |
是否具有开设课程的条件和基础 |
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准备、学校现有的条件均完全支持课程的开设 |
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准备、学校现有的条件尚有部分欠缺,但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
课程开设基础与条件中有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预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 |
课程设计中存在近期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
注: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评分解释:• 得分超过18分(含18分)的通过;
• 得分高于15分、低于18分(含15分、不含18分)的可以继续修改;
• 不够15分的直接否决。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这是开课的必备条件。
指 标 |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
||||
4分 |
3分 |
2分 |
1分 |
||
1 |
教师的知识基础与师资准备情况 |
教师的知识基础完全能胜任本课程的教学,有开设本课程的经验;借助校外专家已经落实,合作教师已经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
本校教师的知识基础基本可以胜任,但没有该课程的授课经验;主要依靠校外专家的课程专家基本落实,本校合作教师有了初步的准备 |
本校教师目前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需要继续学习。主要依靠校外专家的尚未落实,本校合作教师准备不充分 |
本校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校外落实相应的专家也比较困难 |
2 |
教学材料准备的准备情况 |
教师系统全面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课程计划完整、成熟,教材或讲义已经可以使用 |
教师全面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课程计划基本完整成熟,教材或讲义等教学材料基本准备完毕 |
教师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知识,课程计划还在修改,教材或讲义上处于编写或选择中 |
教师部分掌握本领域的知识,没有完整的课程计划,没有相应的教材或讲义 |
3 |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 |
有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有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已经确定,尚需要继续完善,有学生成绩评价办法 |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只有初步考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正在酝酿中 |
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没有形成学生成绩评价的办法 |
4 |
教育教学设施的准备情况 |
教育教学设施使用已经落实(有参观要求的已经落实接待单位) |
教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基本落实(有参观的也基本落实),但尚需要进一步明确 |
教育教学设施有初步打算(参观的已经有意向),但没有更具体的落实 |
教育教学设施还没有安排(参观或社会实践正在选择中) |
注: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评分解释:
• 得分达到14分(含14分)以上的可以列入校本课程;
• 得分12分以上的安排准备时间后可以列入校本课程;
• 得分在10-12分(不含10分、12分)经过修改和进一步的准备后可以申请重新评价;
• 得分少于10分的原则上不能列入当年的学校校本课程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的评价,这样的实施过程包括了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比如参观、试验等均包括在内),评价集中在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课程投入和准备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教师“教”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影响学生校本课程“学”的主要是学习情趣、课程教学与学生经验、体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管理激励等。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考核。
指标 |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
||||
4分 |
3分 |
2分 |
1分 |
||
1 |
教师的教学态度 |
对课程教学有很强的责任心,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能根据课堂情境和学生反映而不断改变教学,教学计划得到认真执行 |
对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认真组织教学,注意听取学生意见,能够保证教学时间、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 |
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一般,基本能够认真组织教学,有时能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基本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 |
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交叉,缺乏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失误较多,无法保证课程大纲得到全面执行 |
2 |
教师的教学方法 |
教师采用了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技巧运用娴熟,能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
教学方法基本恰当,教学技巧运用不够娴熟,能有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基本能调动学生兴趣,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参与 |
教学方法呆板,与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较少运用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较少参与、兴趣不高,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 |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参与,经常是教师自顾自地教学,学生明显不满 |
3 |
课堂教学状况观察 |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气氛浓郁,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参与度高 |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有一定互动,能够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基本没有学生做其他事情 |
课堂教学气氛有些沉闷,师生互动少,部分学生做其他事情,学生基本没有积极的探究 |
课堂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探究,半数以上学生不能集中精力于教学中 |
4 |
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
学生调查对课程评价很高 |
学生调查对课程评价较高,但学生评价意见有分歧 |
学生调查对该课程评价较低,极少由学生给出高的评价 |
学生调查评价很差,而且意见比较一致, |
评分解释:
• 得分达到或超过14分的为“教学实施优秀”
• 得分超过10分、不满14分(不含10分和14分)为“教学实施良好”
• 得分在6-10分的(包括6分和10分)为“教学实施合格”
• 得分低于6分的为“教学实施不合格”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需要与课程设计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综合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校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本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其他方面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
指标 |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
||||
4分 |
3分 |
2分 |
1分 |
||
1 |
本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
完全达到了课程大纲所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部分方面甚至超过了预设目标 |
基本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标,部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目标的总体达成质量交稿 |
多数课程目标已经实现,部分目标未能达到,或者教学目标达成的质量不高 |
勉强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实施效果与原来的计划目标差异较大 |
2 |
后续探究性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
大多数学生在本门课程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一定数量的课题进入后续研究性学习 |
较多的学生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但只有很少形成后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
部分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基本没有形成后续的研究性课题 |
个别学生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没有形成后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
3 |
学生的满意度 |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85%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70%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不高于5% |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50%以上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非常不满意比例不超过10% |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低于50%,或非常不满意的高于10% |
4 |
教务管理部门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反映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差 |
5 |
同行教师对课程本身及其课程实施效果的看法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 |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差 |
注:①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②4.1指标由教务管理部门或年级组或学科组主持评价;
③4.3的问卷程度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④4.4、4.5是综合性的指标,数据来源于另外的评价,因此在实施中需要配套采用;
其它的评价方式或评价表,建立另外一些指标或概括性问题。
评分解释:
• 得分达到18分及其以上的为优秀(含18分)
• 得分高于14分、低于18分(不含14分、18分)为良好
• 得分低于14分(含14分)高于9分(不含9分)的为合格
• 得分低于9分(含9分)的为不合格
四、保障措施
1.领导小组:
(1)组长:许华先
职责:把握课程开发整体方向;课程开发总协调、总保障、总验收。
(2)副组长:陈忠军、戴青、彭志超、刘成银、朱兆平等各处室主任。
职责:课程开发协调、指导;人力、物力等支持;监督、落实本部门课程开发。
(3)课程中心组长:刘成银
职责:落实学校对课程开发的要求;制定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落实、监督校本课程的实施。
(4)成员:各学科委员
职责:根据学校安排,具体开发相关校本课程;监督、审查校本课程的开发。
2.校本课程开发审议、评价小组
(1)组长:彭志超
职责: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2)成员:相关处室主任、学科委员及有关科任教师
职责:参与相关校本课程审议活动;参与课程评价。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2021年7月